在音樂裡,我們交織著歷史、生命、記憶與南島的氣息。
阿洛·卡力亭·巴奇辣,曾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,也曾獲得金鐘節目主持人獎。「阿洛」這個名字,呼應阿美族神話中的「唱歌,是為了討神喜悅」。阿洛是土生土長的部落孩子,從長者身上學習了許多事物,懂得山林間的猛獸百草、海洋智慧,並熱愛部落。她心繫民族所面臨的文化流失,在音樂創作上注入鮮豔的原住民色彩。從學生時代開始開創了北區原住民學生聯盟,領著原住民大學生唱歌、說族語,在都市的角落大聲唱歌,希望歌聲能給都市原住民穿透鋼筋水泥的溫度。從山上的工寮,部落的深夜,一路唱到都市的地下道、PUB,最後,唱到世界各地的表演。
全新母語專輯《Sasela’an 氣息》歷時七年創作,以台灣為起點邁向太平洋諸島,她在歌聲與跳島行旅之間不斷探索、來回修正關於南島認同的思考,從而開啟音樂、甚至跨島電影的想像。阿洛以Pangcah(發音似「棒炸」,是北部阿美族人的自稱)的身分,透過耆老口傳的神話與音樂人的氣息,回到祖先走過的古老航路。「這一路,音樂就是一條路,像祖先曾經航行的紋路一樣。」
Sasela’an 的中譯同時具有「氣息」和「生命」的意義;而radiw(歌)在Pangcah 的文化中,自古就背負著乘載神話、歷史、地景的使命。在泛太平洋島國的航海傳統裡,「歌」往往記錄著星象和方位,是指向島嶼的路徑,也是船隻的航海指南。用氣息唱出radiw,人便有了方向,與萬物就產生連結,這當中蘊含著對於生命的純粹喜悅。
這張和南島音樂家跨界合作的專輯,radiw 做為一場生命交換的儀式,牽引著橫跨太平洋島嶼的記憶與情誼——歌聲像是航行的紋理,又像浪潮,綿延不絕往島嶼發散。為專輯撰寫的史詩則成為另一條回溯Pangcah認同的支線,也觸及了許多關於土地和殖民等南島民族的共同議題。這場面向太平洋的音樂流浪,許多提問在南島音樂家的器樂與合聲裡得到回應。
《Sasela’an 氣息》的發想始於拍攝紀實節目《吹過島嶼的歌》期間與紐西蘭毛利音樂人Horo 的相遇——阿洛第一次嘗試毛利人的hongi(碰鼻禮),對象就是Horo。談到碰鼻交換氣息的意義,Horo 描述:「此時此刻,我們的靈魂透過氣息的交換,確認了彼此的生存領域、山川以及氏族。」深受Horo的描述觸動,阿洛幾乎在當下就完成專輯同名曲,將南島音樂納入編曲的調性不久便拍板定案。島國的氣息接著將阿洛吹往下一段旅程。
錄製專輯時,阿洛無意間從合作的南島音樂家口中得知:凝視的「眼睛」、聆聽的「耳朵」、悲傷的「淚水」、指引方向的「這裡」和「那裡」,在彼此的語言中幾乎一致,簡短的詞彙中彷彿可以聽見隱藏千年的航海線索:歷經跨越太平洋的族群遷徙、語言演變到殖民壓迫,南島最深層的文化核心裡,有些事物似乎被溫柔地保存下來。這段插曲於專輯中化為朗朗上口的〈itini itira〉(這裡、那裡),阿洛與來自復活節島的Yoyo、紐西蘭毛利的Horo、索羅門群島的Charles 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Ben 合作,這首十分鐘內即完成曲目,看似簡單卻充滿力量。與復活節島上拉帕努依族音樂家Yoyo Tuki合作的〈Fuis〉(星星),就藉由南島民族傳統以星象判斷方位,在浩瀚海洋尋找島嶼的過程,吟唱其中的失落與分離的思念。
旅程尾聲,阿洛以Pangcah 母語和多變的編曲寫下飄洋過海的島嶼記行。亦如氣息的交換,南島音樂人以器樂或合唱回應彼此的身分追尋。即便因當代海域的制定,跳島航行被迫中止,吟唱聲中依然可以聽見浩瀚星空下的航海故事。只要歌聲繼續傳唱,漂泊的船隻就有停靠的終點,那裡就有島嶼。
◆ 相關專輯
↓ 點擊圖片 線上收聽 ↓
— 數位平台好評發行 —
◆ 延伸推薦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裡面的外面 戴曉君 |
輕快的生活 以莉高露 |
椏幹 桑布伊 |
順著河流走 戴曉君 |
從此刻起-布農孩子的傳承與跨界 Bunun 布農人 |
—實體/數位好評發行— |
www.xmc.pl
2020-11-24 at 05:29:20Good commentary. The other day I was tipped off about this site and wanted to let you know that I have been gratified, going through your sites posts. I will be subscribing to your blogs feed and will wait for your next post.
http://www.xmc.pl